曾翔 官方网站

http://zengxiang.zxart.cn/

曾翔

曾翔

粉丝:35630

作品总数:16 加为好友

个人简介

曾翔,号一夫、曲堂。1958年生于湖北省随州。毕业于解放军军事学院。师从王任、刘炳森、沈鹏先生。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副研究员,中国书法家协会行书委员会委员,中国书协培训中心教授,小刀会成员。作品参...详细>>

艺术家官网二维码

扫描二维码 关注艺术家

留言板

艺术圈

作品润格

书 法:

国 画:元/平尺

匾额题字:

拍卖新高:

联系方式

艺术家官网负责人:小张

邮箱:artist@zxart.cn

本页面资料由该艺术家或本主页注册用户提供,张雄艺术网不为上述信息准确性承担任何责任。

曾翔谈书法的教与学



http://news.xinhuanet.com/mrdx/2015-08/07/134491590_14389179126401n.jpg


曾翔,祖籍湖北随州,现为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、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硕士生导师、中国书法院研究员。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院秘书长、篆刻研究所所长、曾翔书法工作室导师。中国国际交流书画院副院长、湖北书法院副院长、北京大学名家工作室导师、中国人民大学名家工作室导师。北京印社副秘书长,中国书法家协会青少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。


作品曾连续获得全国第七、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览一等奖,文化部全国第十四届书法群星奖,世界华人2007中国书画艺术精品大展优秀奖;连续五届入选中国当代最具影响力——中国当代书法二十家提名展

 

http://news.xinhuanet.com/mrdx/2015-08/07/134491590_14389179224841n.jpg

曾翔作品

 

如何找到初恋的感觉


刘彭:您作为一位老师,从中国书法院到中国国家画院导师班,再到人民大学、北大的个性化导师班,这十年来您的教学模式是否有变化?教学目的有什么不同?


曾翔:书法院实际上是补课式的教学模式,来学习的同学大多是没有学院背景的,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有一些已有的书写习惯。他们来到书法院以后,主要是要更新他们的思想观念。观念改变以后,接下来就是对书法本体的再认识,只有这样才能付诸行动。另外就是从技术层面上,用一年的时间实现最短最有效的全面提高。把经典和非经典放大,扩大对传统认识的范围,让他们知道书法不光是二王”,不光是颜柳欧赵”,还有更多更广泛的资源值得挖掘,如秦汉篆隶、简帛书、砖文陶文、墓志铭等,让他们对书法史有一个全面的了解。


十年的教学使我越来越认识到,学习书法的目的很重要。我经常问学生,是要做一个艺术家还是要做一个写字匠?这是我办个性化班的想法,也是我的教学目的,后来我把这些思考做成了一种个性化的教学。所谓的个性化教学,就是要求学生能找到自身和别人的共同点和不同点,让自己认识自己,这首先是我的一个出发点。


刘彭:上次您给我们看一些没学过书法的学生写的字,没有拘束,没有条条框框,在我们看来都是非常,那么您认为这样的学生如此状态能保持多久?如何保持?


曾翔:这个取决于每个人不同,因人而异。确像你说的,有的人保持了几天,坚持了一个月两个月,他就坚持不下去了,因为这个标准性不像经典那么明确。经典一路的书法,标准性很明确。为什么我们大家都能够读懂经典,读不懂非经典,原因就是标准不明确。对非经典的东西那是仁者见仁,智者见智。有智慧的眼睛才能发现里面的金子,我们现在学习经典为什么好办呢,有个标准摆在那里。民间的这些东西界限就不清晰了,比如一个墓志、一个秦诏版上的字,上一个字跟下一个字肯定有所不同,那么我们在写的时候是以上一个为标准还是以下一个为标准,这取决于学习者本身的智慧,不能标准化一。那么学习者很难判断是否是对的还是不对的,这个就取决于这个人能不能坚持。


刘彭:有些人年龄已经有了,但是风格还没有一个基本的确立,风格应该如何定义?


曾翔:一个好的艺术家一定要有自己的个性,风格特征要特别明显,走出去就能被认识。但是有一部分人就是不要有个性,等去世以后后人再把作品归纳在一起,让别人去找到个性,也就是个人风格塑造能力和意识欲望不强烈。或者是要做一个民间高手,不争高低,这样的人很多,自我认定自己是一个高手就行了。所以一个艺术家成功的原因是多样的,自己要考量自己有没有这个能力。

 

艺术需要去种试验田


刘彭:这应该是两面的,一面就是艺术生命与个人生命是对称的,到多大年龄做多大的事,年轻人的作品就要年轻一点。另外一面就是艺术生命与个体生命不对称,人虽然年轻但是作品很老到,思想很成熟,艺术是不是需要勇气去试验。


曾翔:是啊,这个在我身上就有啊。很多人就是带着问题的眼光来看我的作品。我做的这一套东西(作品)很多人不喜欢,有诟病。所以我还是坚持我一贯的想法,艺术需要去种试验田,要有勇气去种试验田,曾来德先生说的一句话我比较赞同,“塑我毁我”,就是塑造一个我,我把他再毁掉。这是一种对自己的自信,我们应该有这样的自信,把自己程式化的东西能够打破,建立一个新的自我。比如井上有一,如果他活着的时候有千人追万人捧,我想井上有一就不是我们今天看到的井上有一了。在世的时候不被人追捧,甚至都没有什么朋友,只有海上雅臣一个人喜欢。反之很可能就没有那么成功。可能就会把自己程式的东西变成自己的风格,那就毁了。


艺术这个东西很有意思,很多不确定性,取决于一个艺术家对生活的态度,对生命的态度和认识,有的环境,是社会给你创造的,有的是自己创造的。

 

艺术就像女人分娩


刘彭:您认为理论研究与创作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关系?


曾翔:比方说牙挺坚硬的,吃东西都靠它,最后发现死的时候舌头在身上,牙齿早就掉了。说明什么问题呢,说明软的比硬的强,女人比男人长寿。这也是我常说的笔软则奇怪生焉”,我也从舌头和牙之间悟出一点道理。用软的表现最硬的,用最软的笔写出来的字让别人感觉出来是硬的,感觉到是有弹性的。硬的笔写出来可能是没有弹性的,枯燥无味的,是躁的。要枯中带润,方中带躁,要把这个理解了,我说的是理解了不是说这个词会背了,理解了和线条对应了就厉害了,没对应就不行。


艺术就像女人分娩,分娩的过程是最痛苦的过程,声嘶力竭,要死的感觉都有。但是随着的一声哭泣,女人慧心地笑了,这是最好的时候。

 

没有想象力就没有艺术


刘彭:在艺术创作中,想象力和判断力很重要,您认为您对于世界的判断力在哪里?这个判断力的基础是什么?


曾翔:其实想象力是一个艺术家最重要的能力,没有想象力艺术可能就不会诞生。想象力有可能来源于经验,也可能来源于幻觉,抑或是来源于自己的生活境况。并不是我要有想象力,谁还不知道自己有想象力啊,就是要看你怎么去把握,有的是空想,有的是切合实际,这个东西还是来源于自己的判断。爱因斯坦说:“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,因为知识是有限的,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,推动着进步”,要多胡思乱想,想的越天花乱坠越好,就是要激发自己这样的想象力,我认为想象力是可以启发的,甚至于对字帖要有想象力,比如把楷书转化成篆书,转化成隶书,这都是想象力。


当然了,这个想象力还需要胆识,胆量是建立在你已有的学术背景和知识储备之上。想象力也来源于中国传统艺术最重要的一个东西,叫生发。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。我经常打比方,像两个人打架,你出什么拳他出什么招,应对就是生发,他拿一个镐你找一个棍子,人自身就有这种生理潜能,他有反应,所以这个是非常可贵的。


(刘彭,独立撰稿人)